苏茴在这里提出她可以用以物换物,可以用布料、棉花、布票都行,她看着差不多的价格给肉。

有个大婶听了她这样说,飞速回家去抱了一匹布过来。

是一批很常见的灰色布料,但是在下端有星星点点的黑点,让它变成了瑕疵品,但是避开那一些,这一匹布大部分都是正常的,看到这批布,苏茴直接给她提了三条肉,那人满意的拎着肉走了。

这人开了个好头。

他们这里别的没有,各种瑕疵品布料说不上家家户户,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有,留下自己家要用的,多余的本来也是用来走人情,现在能换肉,有不少人都心动。

有的瑕疵品花的都看不出什么色了,这种苏茴就不要了,而那些布料不大,只能做件背心或者小孩衣服的罕见布料,苏茴则是来者不拒。

苏茴还想换一些棉花,但是棉花是个稀罕的东西,只有一个人拿了两斤过来,多的就没有了。

苏茴只能感叹,幸好他们这地方不是特别冷,有些体质格外好的,不用棉袄,多穿几层厚重的单衣也能撑过去,只要特别冷的那段日子不出门就好了,不然不知道有多少人整个冬天都没办法出去干活。

实在是棉花太缺少了,他们这里又种不了,只能从别的地方运过来,更多的,都被调度到更北方、更寒冷的地方去了。

苏茴一共去了4个地方,把二百来斤的野猪肉给卖掉了,只剩下那头大野猪的边边角角。

回到家,锁上门,她把一堆票分门别类放好,然后才是数钱,一数,大丰收!

第16章 七十年代

卖了三百多块钱!

就凭现在的物价,够她花用一段时间了,接下来,她只要抽空去把那一堆票和钱换成她想要的物资就可以了,去镇上?镇上的东西太少了,不如去市里吧,不过去市里需要介绍信,这个还要找张成业。

第二天,就是他们村捕鱼的日子。

李村有河,夏天下雨也多,有好几个鱼塘,这鱼塘没有怎么打理,但每年到头的时候,把水放干净,每家每户都能分那么一两条鱼,凑上年年有余这个好意头。

每到这时候,就是整个村的盛事,大人去看抓鱼,等着分鱼,小孩子则是要去凑热闹,等到鱼被抓的差不多了,剩下那些小鱼就是孩子们的猎场,收获多少全看他们本事。

张保国已经提前准备好了木盆,等着装他的战利品,同样雄赳赳、气昂昂的,还有赵夏兰的大儿子张盛,张锦华同样也是,他们这个年纪的男孩子就没有哪个不打算下水的。

幸好村里有好几口池塘,足够村里这么多半大的孩子分,他们摸到的鱼,拿回家里也不会浪费,把鱼清理干净,然后可以贴在锅沿,可以用来炖汤、熬粥,放上点姜丝,就是一道美味。

苏茴的戒指空间里还用缸养着不少鱼呢,对这个自然没有迫切的心理,她不要其实也没关系,但是面上不行,她还是乖乖的跟在赵夏兰身边排队。

一边排队,一边闲聊。

“今年的收获不错。”赵夏兰很开心,她家除了两条大一点的鱼以外,还有一条小鱼。

苏茴拿到了一大一小两条鱼。

她们后面恰好是一窝知青。

知青下乡支援建设的时候,他们的户口就从城里迁到了村里,也是他们的村民,在下地干活的时候他们要去,在收货分粮分鱼的时候,他们自然也有份。

苏茴是拿全工分的,跟普通人家壮劳力差不多,可以分到两条,但是城里来的知青在来之前普遍是没有下过地的,有的女知青还跟半大孩子一般拿3-5个工分,也有男知青跟女同胞一般拿5-7个工分,能拿到10工分的人很少。

有的一条,有的两条,拿的少的脸上沮丧,拿得多的喜笑颜开。

苏茴多打量了几眼,赵夏兰注意到了,凑过来,小小声的:“你看到了没有?前面那个,就是今年才来我们村的谢知青,家里是首都的,家境应该不错,隔一段时间就有包裹送过来,你之前没见过吧,他不怎么常在村里走动,不过干活还是可以的,我们村有不少姑娘都看了他呢,看上去斯白净,还是个高生。”

苏茴收回了视线,没什么感觉。

这人看上去是不错,但也就是不错了,修真世界那么多龙章凤姿的俊男美女,早就把她的审美往上拉高了。

谢睿敏锐的察觉到了一道目光,顺着看过来,注意到这边,礼貌的点了点头,随即就移开了视线。

旁边立刻有人叽叽喳喳:“谢知青,你刚刚在看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