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强大战舰的野望(第二更,求订阅)

“有了建造万吨商船的经验,我们的造船技术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然后我们就能建造吨位更大的军舰,从五千吨到一万吨,再到两万吨?”

又一次曹安达想到了船厂的首席船舶工程师梁明伟对他们说的话,建造这几艘巨轮不过只是为了练手,是为了积累造船技术。

《最初进化》

当然,也不仅仅是为了练手,就拿万吨运矿船来说,相比于普通的散装船,运矿船的优势就是可以快速装卸,而且运输煤炭、矿石这类货物时也经得起粗暴操作的,它的船底舱钢板更厚,能经得起链铲装卸货物。

运矿船是南华急需的商船,因为现在南华每年需要进口数十万吨优质煤炭,鲁安达刚到船厂时就听说过,南华之所以从开普敦殖民地进口优质炼焦煤,就是因为受限于船只吨位,运量有限,成本相对较高。

否则就可以从阿拉斯加运输煤炭,在阿拉斯加就有大型煤矿,不过受限于距离,非得有大吨位的运矿船运输才能降低运输成本。

至于万吨移民船,它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南华需要唐山的人力资源来充实自身的人口,尽管南华注册在籍的移民船多达五十艘,每年都把数十万移民运到南华,可即便是如此,仍然满足不了南华对人口的需求。

建造运输能力更强的移民船,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这两艘移民船只是刚刚开始,甚至在船厂总工程师李威尔领导的设计室中,已经有排水量不逊于大东方号的移民船。

市场的需求刺激着南华的造船能力,可是在鲁安达看来,这样的进步速度仍然有点儿太慢了,在英国留学的时候,他曾目睹过英国皇家海军的庞大,也曾亲自参加建造过万吨的巨型战舰,从那里时,他的心里就有着一个渴望——建造一艘能够保卫南华的战舰。

回到南华后,鲁安达在工作之余,一直在研究着未来战舰的走向,描绘了多艘战舰草图的同时,也在试图摸索到南华造船工业的边界,或者说南华造船工业的潜力。

“其实,南华的造船技术还是非常雄厚的……”

鲁安达自言自语道。

“完全可以把步子迈大一些,我们完全可以建造更大的军舰,就像布鲁内尔建造“大东方号”一样。”

注视着远处的巨轮,尽管随着太平洋铁路和修通,“大东方号”的母港已经从南华改为临海,可是鲁安达依然能记得第一次见到那艘巨轮时的惊讶,在他看来正是“大东方号”把英国造船业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