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七章 紫定

“这种星点的形成机制直到现在也没有研究清楚,烧成之后一般器物上部分布稀疏,下部分布密集,偶有构成气泡破裂,缩釉后形成‘走泥’想象。”

“这些星点对光线容易形成反射,结合釉色上下厚薄不均,以及器型弧度造成的不同角度的散射,让器物出现神奇的光学现象,古人形容为‘烂紫晶澈,璀璨可爱’。”

“这么神奇的吗?”结合老爷子的话语,周至算是对面前这个梅瓶又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和我在图片上见过的紫定有些不一样啊?”

“这种色彩变化用照相机拍不出来,故宫的工作人员早就尝试过了。”王时襄笑道:“就连展示的时候,因为博物馆要保护文物,光线设定得比较暗淡,这种现象,一般参观群众也是见识不到的。”

这就难怪了,周至之前认识的紫定都是如同昨晚看到的那种“酱色”,原来根子在这儿。

老爷子转动着瓶子:“现在大家初步认为,紫定,其实是定州窑在烧造酱釉瓷器的过程中,部分瓷器发生了偶发性窑变导致的结果。”

“这工艺,到现在为止都没法复原,因此其实还是挺好鉴定的。这件儿是真的,没问题,多少钱拿到的?”

“四千五。”

“那买得很好。”王老爷子说道:“差不多的器物,目前已知的也就两件,而且都是光器,这件是刻花的,明显是梅瓶这种器型的瓷器,从实用器到观赏器的过度期产物,价值远比那两件高得多。”

“其实我们还有个问题,”周至有些忐忑:“那就是为何没有见过紫定带刻花的大器?这是我们拿不准的最主要原因。”

文玩古董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没有过的形制突然出现,九成九没跑,都是赝品。

举个例子就好像粉彩不可能出现在钧窑上,苏青不可能出现在康熙瓷器上,建盏不可能是白胎,一旦出现,那就必定是后人胡编臆造。

在往细,那就是造办处的“官样”,明代以后的瓷器,送入宫中的那些,从花色到器型到底款,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

比如西厢记戏文开窗青花赏瓶这样的东西,是不可能被官窑烧造的,不然御史们得上章把督陶官弹劾到去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