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页

弄大型乐团来进行配乐,创作是一件大麻烦的事情。其中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协调。

那么多人,你得安排的妥妥当当,让人家衣食无忧,心情放松,还要照顾各方的情绪。

来的都是各地的顶尖的音乐人才,必然会有属于自己的傲气。

虽然在配乐的时候要听从指挥,但自觉不自觉地就会想着压住别人一头。

为了这个,肖浅和夏玮璋被牵扯了大部分的精力。

幸运的是,这帮人的才能也没得说。

整体旋律的创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大家的灵感在碰撞中不断迸发,每每有惊喜的收获。

观众们看电影,配乐几乎就是一小段,时不时地出现。有些会被人深深牢记,但也有些几乎忽略不计。

但在创作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按照整首曲子来设想的。

历时一个半月的创作,算是鸦片战争当中时间最久的配乐了。

编钟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鼓声则基本上应用在高潮的部分。期间夹杂了二胡的控诉,让整首曲子充满了血泪。

这段二胡是陆炳拉的。

这一次老先生没有发火,从头到尾都美滋滋的,也能对肖浅和颜悦色了。

唯独就是教训肖浅,以后多弄点这种曲子,少搞点蹦蹦跳跳的流行音乐。

曲子的后期制作是肖浅和夏玮璋全权负责的,一点都没有假他人之手。

只有肖浅掌握着整部电影的精神,知道要通过配乐传达什么样的精神。

同时,这也是肖浅人生中第一部电影,他在其中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不想出现任何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