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页

邹维涟道:“最新的消息是到了宁武关,尚未破关。”

“这次李自成想攻破京师外围重关要塞,恐怕不易。”赵谦冷冷道,他李自成一年前来势汹汹,不也是为他人作了嫁衣裳?

李自成曾经攻破宁武关,是在去年,守关者为明朝忠烈周遇吉,只有五千人马,全军覆没后,李自成方破关而入,而且周遇吉失关也是有原因的。

当时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占了太原。当向北攻克雁门关准备攻击大同时,发现明军在宁武关聚集了大批军队,有侧击起义军的企图。当时李自成由于曾经在罗城吃过周遇吉的败仗,认为他是一块硬骨头,是有些害怕的。所以准备放弃攻打宁武关,绕城而走,直取大同,尽快攻击北京皇城,然后再攻击无援的宁武。

后来在军师的劝说下,以及宁武关在三关中相互策应的重要位置,李自又返身南下,奋战七昼夜以惨重的代价击败镇守雁门关的三关总兵周遇吉,为夺取北京扫清了障碍。

这些往事,赵谦自然是了解了的,与自身攸关的大事,他怎么没有研究过呢?所以赵谦听说李自成想攻宁武关,才十分肯定地判断他这次拿不下来。

宁武关,“外三关”之首也!

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的进攻,在北方不断设险置关、修筑防线,形成了外边与内边。而内边者,就是指起山西偏关县,经神池、宁武、代县、朔县、河北蔚县等地,抵河北延庆县的内线长城,蜿蜒两千多里。

在这条防线上,创关设堡,驻守军队。在河北境内者,沿线设紫荆、倒马、居庸三关,称为内三关。

在山西境内,设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

外三关之中,偏头为极边,雁门为冲要,而宁武介二关之中,控扼内边之首,形势尤为重要。故有“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之说也。

宁武关是三关镇守总兵驻所所在地。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在成化、正德、隆庆年间,均有修缮。关城雄踞于恒山余脉的华盖山之上,临恢河,俯瞰东、西、南三面,周长四里,开东、西、南三门。

成化二年增修之后,关城周围约四里,基宽五丈,顶宽两丈又五尺,墙高约三丈余,城东、西、南三面开门。成化十一年,由巡抚魏绅主持,拓广关城,周长七里,加辟北门,建飞楼于其上,起名为镇朔城,南北较狭,东西为长,关城周长七里呈长方形,城墙高大坚固,四周炮台、敌楼星罗棋布。

到弘治十一年,关城又被扩展为周围约七里。城墙增高了五尺,并加开了北门,不过这时的城墙仍为黄土夯筑,砖城墙是万历三十四年包砌的。万历年间,在全部用青砖包砌城墙的同时,还修建了东西两座城门楼,在城北华盖山顶修筑了一座巍峨耸峙的护城墩,墩上筑有一座三层重楼,名为华盖楼。

关城不仅与内长城相连,而且在城北还修筑了一条长达四十里的边墙。宁武距凤凰山之北,传说由凤凰所变,故有“凤凰城”之称,遇敌侵犯可神奇地飞走。但见城池犹如凤身,城北华盖山护城墩酷似凤首,东西延伸的两堡俨然凤翅,南城之迎薰楼,正如高翘的凤尾。雄居城中的鼓楼,堪称凤凰的心脏,使人产生美妙的联想。万历末年,增高城墙,加以砖包,关城更为坚固雄壮。

李自成的二十几万大军没有靠近宁武关,他只能远远地看着这座雄关兴叹,连他自己也知道,要强攻此关,恐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