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0页

不意自己来到大宋,也将这种现象带到了宋代,还真成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了。

促成这种乱象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宋代如今也正在台谏合流,也同样可以“风闻奏事”。

也就是说,御史们大可以信口雌黄,而不用担负信口雌黄带来的后果和责任。

这是一道免死金牌!

第九百七十一章 廷对

苏颂的无罪释放,苏轼的供词送上杳无声息,开封府的人心向背,朝野诸臣的仗义执言,赵顼的态度不明,曲意回护,大理寺受到惩处……一切的一切,都说明暗中有一只大手,在将局面一点点扭转过来。

李定知道自己已经输了。

但是作为御史中丞,这个时候就是要硬钢,博下一个天下皆知的名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到哪一天陛下厌弃苏油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人,必定是他。

既然已经输了,不如豪赌一次,反正大宋不滥杀士大夫,更不会杀台谏之臣,否则即便是受害者苏油,都要上书谏诤。

这也是明代台谏乱象的根苗,是后世御史们疯狂博名声的臭了大街的做法,不过此刻在大宋使将出来,倒是让没见识过这般“骨鲠”姿态的朝臣们狠狠震动了一次。

而紧跟着,舒亶,张璪竞上弹章,要求陛下立即惩处已经服罪的苏轼,进而奏请将司马光、范镇、张方平、李常和苏东坡另外的五个朋友,一律处死。并且立即将苏油立案调查。

舒亶的弹章里边送上了新的证据——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诗云:“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苏家叔侄,干犯文字,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不诛而何?

而且御史们的态度也突然嚣张了起来,王安礼随驾从玉津园回来,被李定上前质问他有没有趁机进送谗言,为苏轼解脱,王安礼当然理都不理会他。

而舒亶则将苏轼的“反诗”提前提供给了王珪,要他在赵顼耳朵边吹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