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3页

梁琛所代表的是“仁”,罗乾祐所代表的是“暴”,罗乾祐虐杀梁琛,这是挑战了大宋的统治理念与底线。

就连吕公著都在都省联席会议上愤怒声讨了罗乾祐的罪恶,今日以暴克仁都能被原谅的话,那大宋今后还有何脸面,自称以仁孝治天下?!

梁琛的事迹已经被大宋报纸广为传播,晏小山在《时报》发表署名文章《纪念梁伯玉君》:“幼颂诗书,行蹈礼义,以孱弱之躯横身抗暴,当是时也,其乃知可免而逞勇耶?亦或知不免而罔顾耶?

诗云‘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梁君其谓欤!

设无后报,岂天理人情所可容?!”

士大夫纷纷写诗撰文,称颂梁琛,太学生组织去昭忠祠集体献祭,要求朝廷激扬忠烈之气,惩处叛逆之臣。

群议汹汹,朝廷最终下旨,罗乾祐谋反,残害忠良,巨恶盈天,所在不赦。

命令江门军范孺严加围剿,务得罗乾祐,械送京师,父子十六以上,明正典刑,显戮都下!

朝廷的诏命明显给范孺的军事行动增加了难度,打死罗乾祐就跟踩死一只蚂蚁差不多,但是要活捉还是麻烦。

好在这次征剿群众基础不差,加上新式战法的使用,范孺以连排为单位,采取遍地开花战术,很快将罗氏武力彻底瓦解。

范孺是范龙山后人,军事上师从苏烈囤安军一脉,特种战术一直就是长项。

最后范孺带领自己的亲军,连夜摸上罗乾祐据守的土围子,抓获了罗乾祐,然后固守到大军到来,彻底完成了这项作战任务。

大宋最后一块土司自治地区——罗氏蛮,正式纳入朝廷管辖,朝廷任命熊本为泸南节度使,设置流官,施行改土归流。

朝廷追赠梁琛保义郎,这是因为梁琛本身连功名都没有,只能给个很低级的官阶,正九品。

制度就是制度,但是制度之外也有人性化的一面。

朝廷将梁琛的神位安置于昭忠祠,同时找寻到梁琛逃亡到嶲州的妻子,命白谙遣人护送乘传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