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页

雷远不慌不忙地道:“我有些想法,试为军师解说一二。”

“请讲!”

“南郡、江夏两地的吴军虽众,却不可能尽数南下与我敌对,皆因他们的背后,各有曹军虎视眈眈。南郡以北,有驻守襄阳的折冲将军乐进所部,而江夏以西,有曹公所署的江夏太守文聘所部。乐进、文聘,都是勇于进取、擅能捕捉战机的名将,吴人不可不加以防备。所以,以我看来,两地吴军能够用来进击公安的,不会超过总兵力的半数,也就是……”

“南郡吴军一万五千,出动七千五百;江夏吴军一万,出动五千。”魏延笑道:“也不少了。”

魏延显然勇猛,说起敌军上万而毫无畏惧之意。

他说的没错。驻扎在荆州的吴军,总数约有四万余众,除去周瑜亲自领有的水军万余人,驻扎各地的兵力共计三万,其中尤以南郡、江夏两地兵力为重。哪怕要留兵拒守,也能动用一万两千多人,相当于雷远、魏延两人所领兵力的三倍以上。

“文长所言极是。”雷远向魏延颔首示意,继续道:“然而,考虑到东吴水军主力驻在巴丘、益阳一带,又限于大江南岸的码头规模、道路条件等,吴军的一万两千人,不可能一次性地渡过大江……但彼辈又必须尽快渡江,否则不足以威吓主公,迫使主公回军。所以,他们只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分成几个批次、分在不同的渡口上陆。比如这里、这里、这里……甚至有可能通过百里洲一带的浅水,征集小舟泅渡。”

雷远在舆图上一一指示方位,点到的渡口,由公安城东南面,分布到乐乡正北面的百里洲。大江两岸的交通,从来都不光是船只运输的问题,哪怕到了千载以后,沿长江南北的作战,也绕不开几处规模较大的著名渡口,何况是现在?除非肋上插翅,否则大军渡江南下,就必定要分头行动,充分发挥渡口和道路的运力。而吴军一旦分散,就会形成可乘之机。

雷远拍打舆图:“任凭他们分几路来,我们只一路去。眼下,庐江雷氏可以调动精锐部曲三千,其中骑兵六百。凭这三千人,我就能把敢于分头南来的吴军一支支地粉碎!”

魏延大声叫好。

诸葛亮微微颔首,眼神中已经放出光来,但言辞仍是谨慎:“这计划可行。然而,敌军数量远在我方之上,就算分兵,也不是轻易能够击败的。何况,还需要续之所部连续作战,恐怕不易。”

雷远坦然道:“这就要看战场上的具体情况,我当尽力施为。”

诸葛亮又问:“吴军也有宿将,我们能想到的,他们恐怕不会不防。若各地吴军渡江后拒守渡口不进,以守为攻,如之奈何?”

于是雷远继续解说。

很快,三个人都沉浸其中。诸葛亮有精准的判断和分析;魏延有丰富的基层战斗经验;而雷远在后世接受的军事知识,近来已渐渐与当代的兵法和战争实际相结合。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反复模拟攻守,详细拆解其中的得失把握,虽然强敌将至,心头却越来越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