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韩非提出“先伐赵而缓伐韩”之后,连着几日的朝议都是这件事。

虽然秦王明显表露了对这句话的赞同,但朝中公卿还是温和的商量要不要打韩国,因为韩国其实并不难打,主要是一打下来就会引起其他五国的警惕。

若是五国联合,不管打不打,对秦国都是很大的威胁。

然后李斯就提出了一个真正适用于秦国的“先伐赵而缓伐韩”。

可以先打赵国,但韩国也是要打的。

李斯先是摆出秦国能够一挑二的事实——粮仓充盈。

徐福在咸阳城郊外建的试验田依然还在试种,争取试出产量最多的麦种和稻种。

而这两年时间,整个秦国每年饿死的人大幅度减少,几乎等于零,各个郡县的粮仓也堆得满满的,完全能够支撑两边开战的消耗。

然后又说起韩非的才华和韩国的墨家人。

若是现在就攻打韩国,那韩非与那些墨家人就会视秦国为仇人。

而若是秦国假意愿意议和,而条件就是韩非和那些墨家人,等韩国把他们送到秦国,让他们看清楚是韩国不要他们。

到那时,秦国再攻打韩国,不仅不会遭到墨家人的仇视,还会得到他们的感激。

而在这谈判拖延的时间里,就攻打赵国,不仅可以扰乱韩国的视线,让他们放心的把人送到秦国来,还能拿下赵地几城。

这个想法得到了朝中公卿的肯定。

事实上,除了真的手不提肩不能挑的病弱之人,朝中公卿都想打仗,整个秦国都想打仗,因为只有上战场,才能获得土地,获得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