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三四 再临紫禁城

奉天承运 西风紧 2618 字 2022-09-13

不出两个时辰,赵谦军轻兵急行军赶到京师外城,城门紧闭,京师已经戒严。

赵谦不管三七二十一,即下令全军抵近护城河。

城头上大呼小叫,狼烟四起,清军调集军队上城布防。因赵谦军已冲到城下,是大炮的死角,无法用炮轰击赵谦军。

明军一部在城下组成密集阵形,分批对城头轮射,城头的清军被压得抬不起头来。赵谦带的步军是水师一部,尽是水手,又是轻装,很多人直接跳进护城河中,游到城下,用梯子攀绳往上爬。

清军想用弓箭还击,刚一冒头就被弹雨扫成蜂窝眼,栽倒下来。只得用砖石木棒向城下乱抛下城楼,因城上兵力稀疏,效果不大,砸死了赵谦几个人。

守城清军急忙派出骑兵,从西门出城,向多尔衮求救。因赵谦不是围成,只是强攻,他们从其他地方出城十分方便。

因多尔衮在张岱军的西边,而赵谦率军从东边绕过去的,多尔衮并没有料到明军会在双方交战时,居然去攻城,接到京师告急的消息后,大吃一惊,完全不敢相信。

“你看清楚了,是明军?”三十二岁的多尔衮胡子浓黑,皮肤黝黑,瞪大了双眼问话,唾沫星子溅了报信军士一脸。

“是……真是明军。”

多尔衮气得暴跳如雷,除了赵谦的明军,这京师周围哪里还来的敌兵?

满清的皇帝、很多亲王全部在京师,多尔衮不敢放弃京师,大吼道:“撤!回京师。”

八旗军已经和明军步骑兵交织,要想脱离战斗,也是不易,过程中气势士气大减,被人从四面八方乱刺,死了不少人,终于脱离了战场,向北疾驰。

张岱马上命令萝卜率军追击,自率车炮步军向北推进。

一番折腾之后,清军骑兵度快一些,率先到达京师城下,现城门已经被攻破,城上插满了日月旗,多尔衮大怒,下令攻城。

赵谦军也是刚刚才剿灭了城墙上的守军,夺取了京师外城控制权。赵谦分出五千兵马守城,自带三千人向内城冲去。

住在内城的亲王闻知明军攻城,纷纷来到紫禁城,要求孝庄太后撤离京师。因为皇帝福临才六岁,问他没用,平时是多尔衮说了算,多尔衮不在时,亲王们都是让太后拿主意。

(孝庄是谥号,但这个名称为多数人熟悉,故文中提及以增带入感,代替其名字布木布泰。)

这个三十一岁的太后,看起来还有些娇嫩,但是他十三岁就嫁到了爱新觉罗家,经历的事儿多了,头脑和手却并不嫩。

天命十年,布木布泰只有十三岁,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亲姑父皇太极为侧福晋。九年后,布木布泰二十六岁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可谓是姑侄三人同嫁皇太极。

皇太极猝死,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视神器。皇太极长子豪格,弟多尔衮、阿济格、多铎均紧张地四处活动,不惜兵戎相见。

在这关键时刻,孝庄凭着自己的姑姑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以及自己的宠贵地位和聪明才智,笼络各方势力,尤其是关键人物多尔衮和代善。

代善虽然当时年事已高,对皇帝位置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但是他地位尊贵,对清朝初期王爷们的言行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而多尔衮年轻,军功卓著,掌握两白旗的兵权。豪格是皇太极长子,建立很多军功,是两黄旗的拥护者,也是皇位的有利竞争者。孝庄在这三人中,利用了自己的智慧,让自己唯一的儿子福临登上皇位。

孝庄因此也当上了太后,确定了稳固的地位,她的这一切,可谓来之不易。

众王慌了神,因为京师的兵力几乎都被多尔衮带去了,京师要守住恐怕很难,纷纷萌生逃之夭夭的想法。

孝庄心里也是慌了,但面上却不能流露,出来,只镇定地说道:“恐城外有伏兵,咱们出去是自送虎口,众位亲王少安毋躁,摄政王定会援救。”

正说话的当口,太监走近宫殿,神色慌张地说道:“禀太后娘娘,明军已经攻陷了外城。”

这下殿内的人全部慌神了,众亲王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急得团团转,这些粗人,有的已经开始破口大骂,殿内乱哄哄一片。

“诸位安静!”孝庄站了起来,犹自镇定。众人见罢暗生佩服,皆仰仗着她拿主意。

孝庄冷静地下令道:“摄政王正和明军主力在几十里外厮杀,攻城的明军不会太多。命令宫里的太监侍卫全部去宫门防守,派出使者和赵谦谈判,拖住时间,以待摄政王。”

内务总管太监跪倒道:“喳!”

时多尔衮冲到外城南面的大门,叫人对着城头一阵轮射,城上的明军用火枪还击,多尔衮正欲攻城,忽报西门清军余部打开了大门,迎接摄政王。

多尔衮大喜,急率骑兵转向西门。

一股清军残兵杀掉了城门口的几个明军军士,将城门大开,很快就被明军军官现,明军急忙调出一个百户,带人夺回城门。

明军冲到城门口,清军拔出腰刀,正欲拼命,忽然“噼里啪啦”一阵巨响,一轮排射,弹丸扫将过来,那股残兵立马饮弹倒地。

赵谦的火器步军,装备精良,可远程,可近战,简直就是冷兵器步兵的克星,兵力相对的情况下,对付步兵几乎从未失败。

明军搞死了那股清兵残兵,冲到城门口,一军士大喊道:“百户大人,清兵骑兵来了!”

“快!拉起吊桥,关闭城门!”

下载本书最新的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段三四 再临紫禁城)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