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本钦差要屠了壶里部【求订】

汤定邦显然不认识韩乐,但是他坐在那里,也听到了陶令的话,闻知随同锦衣卫千户岳不群前来的竟然是他们汤家的账房先生,这让汤定邦心中咯噔一声,眼睛忍不住为之一缩,就连心跳都猛然之间加快了几分。

也就是多年磨砺的心性,汤定邦瞬间便稳住了心神,可是如果仔细看到话,却是能够看出,汤定邦的心有些乱了。

而这会儿,岳不群冲着李桓一礼,然后开口道:“大人,属下有关于鞑靼入寇,劫掠朝廷赈济钱粮的消息禀报。”

哗的一下,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的向着岳不群看了过来。

实在是这消息太过惊人了,要说眼下榆林道最热的消息肯定就是到底鞑靼人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的入关,并且那么顺利的将朝廷的赈济钱粮给劫走的。

正是此案有着太多的蹊跷,以至于民间流传着许多的传言,不少人坚定的认为,必然有人勾结鞑靼人,为鞑靼人提供了便利,否则的话,鞑靼人绝对不可能会那么顺利的劫走钱粮,甚至都没有受到什么阻拦的退回了草原。

先前李桓忽然之间开口,直言有人勾结鞑靼人,一众人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也是从心里认同李桓的话,就是他们自己都相信有人勾结了鞑靼人。

只是大家不知道,究竟是谁勾结了鞑靼人,就算是一些人心中隐隐有所猜测,可是一想到对方的权势,也是不敢乱说。

方才李桓的话,其实大家心里是不大相信的,如果李桓真的掌握了到底是谁勾结鞑靼人的话,肯定是派人去拿人了。

但是现在岳不群出现,这让不少人暗暗猜测,难道说李桓真的掌握了什么消息,已经确定到底是谁人勾结了鞑靼人吗?

李桓眼眸之中闪过一道精芒,看着岳不群道:“讲!”

岳不群深吸一口气,神色一正,冲着李桓一拜道:“此事说来也是巧合,一切要从下官的遭遇说起。”

在一众人的注视下,岳不群将自己如何被人追杀,又如何被韩乐所救,进入汤家,又是如何亲眼目睹汤家之人同鞑靼人相勾结,杀灭了护送粮食的甄伟所部将士,劫掠了朝廷的赈济粮。

这些事情自岳不群口中娓娓道来,只听得在场一众人惊叹连连。

尤其是岳不群爆出汤家勾结鞑靼人的消息的时候,一众人的目光齐齐的看向了在场几名汤家之人。

绥德主簿汤顺,榆林道卫指挥使汤定邦,还有做为汤家之主的汤定国。

汤定国不等岳不群将话说完,直接面色大变,豁然起身猛地一拍桌案怒喝一声道:“大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岳不群,你自己也说,是我们汤家救了你性命,不曾想你竟然不思报答我汤家的救命之恩,竟然为了自己的功劳,肆意诬陷我汤家,你之用心,何其歹毒……”

李桓淡淡的瞥了汤定国一眼道:“汤员外,且听岳千户将话说完。”

说话之间,李桓屈指一弹,就见盘子之中一颗蚕豆飞出,正中汤定国穴位,汤定国身子一软,噗通一声坐了下去。

而这会儿岳不群根本就不受汤定国的影响继续道:“岳某的话大家或许不信,可是苍天有眼,韩乐韩兄在汤家多年,目睹汤家这些年所做下的一桩桩,一件件恶事,心中良心难安,此番特求下官带去前来面见钦差大人,愿当众揭发汤家之罪行,还请钦差大人明鉴。”

说着岳不群向着韩乐道:“韩兄,钦差大人当面,三边总督在此,关于汤家这些年究竟做下了何等大逆不道之事,韩兄大可如实道来,两位大人自会秉公而断,不使恶人逍遥法外。”

韩乐深吸一口气,冲着李桓还有杨一清拜了拜,然后开口道:“大人,草民韩乐,检举绥德汤氏一族,勾结鞑靼人,劫掠朝廷赈济粮……”

随着韩乐开口,汤氏这些年所做下的一桩桩一件件的恶事从韩乐口中一一道出。

韩乐虽然说不是汤家的亲信人物,但是身为账房先生,却也经历过许多,毕竟汤家做下的那些事,事后所得终归是要经由账房统计入库的。

所以说别看韩乐不是汤家亲信,但是汤家所做下的那么多的恶事,真要说起来的话,韩乐不敢说全都知晓,但是也知晓个七七八八。

韩乐这一开口,足足说了小半个时辰,这小半个时辰韩乐所讲述的汤家所犯下的种种罪行不禁让在场一众人听得目瞪口呆。

不少人更是惊惧的看着汤家的几人。

他们只知道汤家乃是榆林道一霸,但凡是同汤家作对,最终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甚至因为汤家而破家灭门的事情他们也听说过几例。

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相比汤家所做的事来,他们所只晓得其实只是寥寥,就像一名乡绅一脸骇然的看着汤定国,他没想到几年前与其同为地方乡绅的姻亲一门上下百多条人命一夜之间被灭口,竟然就是汤家的人做的。

与之反应一样的还有不少人。

韩乐所讲可谓无比详细,什么时间,什么人领头,事后所得为何,只看韩乐记得这般清楚,要说韩乐不是特意记下的话,怕是都没有人会相信了。

就是岳不群都用一种古怪的目光看着韩乐,心中暗暗怀疑,难道说韩乐早就在暗中搜集汤家的罪证了吗?

韩乐心中苦笑,他能说自己只是记忆力惊人的缘故吗,也不想一想,他吃住都在汤家,虽不是卖身于汤家的奴仆,却也差不多太多。

他要是在汤家敢将汤家这些年所犯下的罪行记录下来,落于笔墨之间,一旦被汤家给发现,那不是自寻死路吗?

虽然说早就见惯了种种贪官污吏所犯下的罪行,可是此刻听韩乐讲述汤氏这些年的做为,李桓仍然是深感震撼。

至于说其他人就更不要说了,完全是被汤家的胆大包天给镇住了。

杨一清面色阴沉的看向身为卫指挥使的汤定邦,冷冷的道:“汤定邦,没想到竟然是你勾结鞑靼人,难怪,难怪鞑靼人会那么顺利的潜入关中,你眼中可还有朝廷,可还有王法……”

从韩乐开口的那一刻,或者说从岳不群开口的那一刻,汤定邦就知道他们汤家完了。

只是汤定邦没有想到韩乐这区区一个账房先生竟然会掌握他们汤家这么多的罪证。

此刻听了杨一清的话,汤定邦豁然起身,竟然直接探手向着杨一清抓了过来,看其架势,大有将杨一清给抓住以要挟钦差李桓的意思。

汤定邦起初的慌乱过后,心中便已经想出了应对之策,以他汤家这些年在草原上结下的关系,只要此番能够带着族人逃到草原之上,谁又能够奈何他们汤家。

本来最好的选择是将李桓给抓住,只可惜汤定邦距离李桓之间隔了杨一清这位三边总督,所以汤定邦舍弃了李桓,选择了杨一清这位朝廷重臣。

汤定邦清楚,只要将杨一清控制在手中,那么他汤家便可以要挟钦差李桓放他们汤氏族人离去。

不得不说汤定邦足够果决,想的也没错,如果说真的让他将杨一清控制在手的话,汤定邦的一番谋划还真的有可能实现。

只是在其动手的一瞬间,杨一清察觉到汤定邦的意图,抬手便是掐指成剑向着汤定邦刺了过来。

杨一清虽是文臣,可是却以文臣之身行武事,一身修为之强,远超汤定邦所预料。

汤定邦一身实力自是不差,毕竟能够在九边之地,成为一任卫指挥使,要是没有点能力的话,恐怕早就坐不稳了。

只可惜汤定邦遇到了杨一清这位足可以出将入相的异类,就如那王阳明一般,谁又能想到如王阳明、杨一清这般的文臣,竟然还有着一身深不可测的修为呢。

嘭的一声,只是一交手,汤定邦整个人便被震的倒飞了出去,眼中满是骇然之色的看着杨一清。

杨一清冷哼一声道:“来人,给我将这叛国逆贼拿下。”

守在外间的总督亲兵闻言冲进了大厅之中,目光落在汤定邦身上。

汤定邦摇摇晃晃的爬起身来,看了杨一清一眼,身形一跃竟然向着李桓扑了过去。

既然奈何不得杨一清,那么便拼上一拼,万一擒住了钦差李桓了呢。

杨一清见状只是摇了摇头,并没有出手的意思,李桓实力如何,虽没见李桓出手,可是杨一清却能够感应到,李桓的一身实力未必就在他之下,所以当看到汤定邦的举动的时候,杨一清只为汤定邦的运气而感叹。

也是汤定邦运气不好,遇上了李桓这位实力高强的钦差,再加上他这位文人中的异类,这要是换做其他的文臣总督、钦差的话,说实话,以汤定邦的实力,突然暴起之下,还真的会被其得逞。

李桓坐在那里,看着扑向自己的汤定邦,嘴角露出一丝不屑之色,抬手将手中的茶杯一推,顿时茶杯飞出,随着一声惨叫,汤定邦再次倒飞出去,重重摔落在地。

几名总督亲兵上前,长刀出鞘,架在了汤定邦的脖颈之间,与此同时,汤顺、汤定国几人也尽数被拿下。

李桓目光扫过一众人,看了被擒的汤定邦等人,目光落在杨一清身上缓缓开口道“杨总督,可否随李某私下一叙。”

杨一清闻言眼中露出几分诧异之色,不过闻言当即便点头,起身跟着李桓向着边上的偏厅走了过去。

李桓、杨一清二人走进偏厅之中,而外间的大厅之内一众官吏还有乡绅豪强则是一个个面面相觑,看着被拿下的汤家众人,心中不由生出几分忐忑来。

尤其是他们不知道这会儿杨一清、李桓这两位陕地最高的官员私下里在商议什么,此番汤家勾结鞑靼之事事发,影响之大可想而知,不知道将会有多少人掉帽子,甚至掉脑袋。

其他不提,反正亲近汤家的官员怕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至于说汤家之人就更不要说了,必然会被朝廷斩草除根以儆效尤。

不管这些人心中如何惶恐,如何想,偏厅之中李桓向着杨一清点了点头,二人落座。

杨一清捋着胡须看向李桓道:“不知李大人有什么话要同下官说?”

李桓看着杨一清道:“杨总督以为此番汤氏一族勾结鞑靼人入寇,劫掠朝廷赈济粮,要如何处置才好?”

听李桓提及此事,杨一清神色一正道:“理当抄家灭族,族灭之,如此方可震慑人心,方对得住那因为汤家而身死的数万百姓。”

李桓眼中闪过一道冷冽之色道:“难道只清算汤家吗?”

杨一清不由的愣了一下,诧异的道:“当然还要清楚汤家在军中、地方上的党羽,这些人皆与汤家同罪,非严惩不可昭显王法昭昭。”

显然杨一清以为李桓是想要惩治那些同汤家相勾结的官员、豪绅,对于那些官员、豪绅,杨一清同样是无比厌恶,自然不会给他们说什么好话。

只是李桓闻言却是摇了摇头,看着杨一清道:“杨总督却是忘了这大案之中的另外一个主角啊。”

杨一清颇为不解的看着李桓,心中思量万千,却是实在想不出李桓所指为何!

深吸一口气,杨一清冲着李桓拱了拱手道:“下官不太明白,还请李大人明言!”

李桓冷冷的道:“鞑靼人,鞑靼人杀我百姓,入寇我大明疆土,汤家的确是罪该万死,可是鞑靼人一样罪该万死。”

杨一清闻言一下子就明白了过来,李桓竟然想要清算鞑靼人。

心中一惊,杨一清忍不住豁然抬头,惊愕的看着李桓颤声道:“大人你的意思是……”

李桓冷笑道:“汤家伏诛,罪有应得,然而绥德数万百姓饥寒而死,其中同样有鞑靼人的罪孽,难道就这么算了不成?众所周知,本钦差睚眦必报,杀人如麻,对贪官污吏如此,对这些鞑靼人也是一般。”

杨一清闻言先是一愣,紧接着苦笑一声道:“话是如此说,可是鞑靼人如今已经退出长城,回到了草原之上,我们就算是想要为绥德百姓报仇,也是无从报起啊。”

李桓哈哈大笑道:“鞑靼人既然逃回了草原,那么我们便杀入草原,杨总督以为如何?”

哪怕是隐约之间已经猜到了李桓的意思,可是听到李桓这么说,杨一清仍然是忍不住用惊骇的目光看着李桓。

大明自宣宗皇帝之后便再也没有主动踏出过长城,主动针对草原异族发起过攻击,近数十年来,大明上下在应对从草原异族的时候,完全是处在守势。

敌来我挡,敌去则朝堂上下皆大欢喜,从没有人想过如太祖、文宗等几位帝王一般率领大军主动出击,征伐异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