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页

收割之后,大人们忙着重建蘑菇房,小孩子就被塞进了临时学堂,继续去年的学习。去年教了最基础的数学跟常用文字,今年明显大家热情多了。

最初大家没当一回事,毕竟小学堂能学到什么?只要孩子不瞎跑不乱走,能被拘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就行。可是后来,有人慢慢回过味来,自家孩子会算账会认字,怎么样都是好事。

尤其是,带着孩子外出时,孩子居然慢慢念出城门口的告示,虽然认了一半白字,但也吸引到其余人的艳羡,让大人挺直了腰板。

所以对于识字重燃热情。

林屿偶尔会去“村小”转两圈,看看秋菊的教学进度,目前她跟冬梅是村子的指定教师,两姐妹最初也担心自己的学识跟不上,现在更努力的增加自己的学识。

白老先生饶有兴趣的去村小旁听了一节课,自然觉得课堂上教的内容太过简单,教这些内容怎么能修身治国平天下?

“仓禀实而知礼节,一口气吃不成胖子嘛。等到全天下都能温饱是,说不定人人都有书读,还能实现义务教育,凡是十五岁以下的孩子不会因为没钱读不起书,特别优秀的还能继续深造。”

“哈哈哈,你倒是有信心呐!”白老先生看着自己面前简陋的,临时拼凑的学堂,怎么也想不出那样的景象。

林屿笑而不语。

关于教学的话题略过,这次白老先生待的时间算长的,他临走时,要走了关于水稻育苗的法子。不管能不能找到占城稻,至少新式育苗法能的的确确增加产量。

老先生可说是满载而归,坐着新马车,志得意满。林屿在村口送客,老先生再三强调一定要记得给他送反季蔬菜。

“不然我就亲自来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