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天时地利人和

5月份到8月份不属于训练周期,到时候每个人都有特定安排,等到再开学,再一次轮到9月份,又来一个大周期,周而复始。

大一跳水队的男生早早到阶梯教室坐下了,8个人占了两排前后桌。20分钟后大教室里陆陆续续坐满了人,每个都背着大大的运动包。等到学生来得差不多了学校领导才来,让陆水意外的是刘钦东竟然也来了。

而且还不是坐在下方旁听,而是坐在上面讲话那一排。

“他来干什么啊?”张清问。

“八成是和学校有合作吧。”顾风回答,“不然那天他也不会在卢永光的办公室里了,最起码是个平级。”

“那看来路助教的事情真有希望了!”汪在晨更高兴,稳了,上头发言台能坐上一个自己人,路助复职肯定稳了。

几分钟后教室里安静下来,发言台上的话筒打开,开始进行调试阶段。这个环节里各个项目的队伍都在清点人数,新闻社时不时拍一张领导席的照片准备回去发通稿。等到人员全部到场,大周期的最后一次大会正式开始,由卢永光的发言进行预热。

陆水参加过很多次类似会议,一般分成三大部分,先总结前几个月的成绩,然后点明现在队伍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发展方向,最后就是下一次比赛的人员配置。

只不过这次还多了一个流程。第一大部分由技术总教练明志鸿来总结,等到明教练发言完毕,话筒再一次到了卢永光的手里。

“刚才明教练的分析非常全面,我就不做补充了。”卢永光清了清嗓,“接下来,学校这边要公布一个新的计划,有请咱们的合作伙伴,刘钦东,刘校长。大家鼓掌欢迎!”

刚刚略显沉闷的教室顿时掌声如雷,把犯困的学生都给吵醒了,其中就包括陆水。坐直后他也跟着鼓了鼓掌,但是在周围找了一圈,路助教并没有参加本次会议。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刘钦东,从前也是一名跳水运动员。”刘钦东接过卢永光手里的话筒,起身对着台下鞠了一躬。

“刘校长当年和你们一样,同样奋斗在跳台跳板上,这次他回国刚好和咱们学校进行‘培植计划’,准备以个人名义为学校增添相应的设备以及技术支持。下面咱们请刘校长为大家说几句!”卢永光不用话筒照样声音洪亮。

培植计划?这是什么啊?陆水和顾风都没听过学校要搞这一些,难怪刘钦东一回国就要来北体看老朋友,说不定是早有目的。领导发言期间,宋嫆在桌椅的过道中不断穿行,拍摄着这一重要时刻。现在她也不是刚刚入社的新人小白了,学校的记者证在脖子上一挂,很有未来新闻人的风采。

“谢谢大家,非常感谢同学们在百忙之中还愿意听我们这些人说话,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最不愿意开会,总觉得领导发言是车轱辘话来回说,只想着赶紧解散。”刘钦东开口这一番话将大家逗笑了,顿时少了好些距离感。

“他是不是在和咱们拉好感度?”陆水听着听着忽然问。

“有可能。”顾风悄悄和他耳语。

“他看起来也不是很坏啊。”童嘉偷偷往嘴里塞棒棒糖,“为什么路助那么讨厌他啊?”

林鹿呵呵一声:“知人知面不知心,谁知道他以前干什么了……路助不喜欢的人那也就是咱们不喜欢的人,可不能轻易被糖衣炮弹收买!大家警醒点!”

这些话,台上发言的人自然听不到,刘钦东看着眼前这一屋子的学生,如同看着一群鱼苗。“所以我现在就长话短说吧,咱们北体院在师资方面已经足够优秀了,其实我帮不上什么。这些年我独自在海外发展,深知国内运动员在外比拼的不易,以及无法逾越的困境。”

这段话陆水和顾风倒是很认同,他们不是唯一的“评分受害者”。

“我经常听到有人问,为什么要拼命发展体育,为什么要推运动员出去比赛,为什么要争夺国际上的奖牌数。这是不是一种成绩至上论呢?这是不是一种非人道的逼迫?或者说,这是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不明所以的人肯定觉得这不对,因为咱们一直宣传的是快乐体育啊,全□□动。”

刚刚还犯困的学生都不困了,因为这番话不仅刘钦东听到过,他们也听过。

“我可以这样说,体育是全民性的,但竞技是精英制的。大家都可以搞体育运动,但竞技并不适合每个人。你们就是天生干这一行的,基因决定了大家在这方面有所长。”刘钦东顿了顿,“那么我在海外关注到的是什么呢?是国内运动员因为夺金数量的上升而逐渐受到重视,我们为什么要争?其实争的就是体育话语权,要输出,要尽量输出,我们的跳水才逐渐强大,所以,在座各位的努力不是没有意义,而是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