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若是真点了赵恪做状元,那真是无疑是再抽重臣与世家的脸。

皇帝年老求个清净,明白这些道理,也不愿意同这些人再周旋一回。故而当亲近的内侍拿起那明黄的卷轴宣读时,果然听到头名是那严家的七少爷,次名是那夔州魏家子弟魏佑臣。

而先前连中五元的赵恪,在重重力量的博弈之下,最终只被皇帝点做了探花。

严首辅起身叩谢圣恩,徐次辅也满意地抚了抚胡须。

本是皆大欢喜的场面,却在小内侍呈上贡士们的策论答卷时,另起了一丝波澜。

明黄衣袍的皇帝一张一张地翻过去,却在看到某一张时,忽地顿住了手,忍不住凝神细看了起来。

他随口出的考题并不复杂,一众才俊同样是花费了不少心思竭力表现,可就算如此,那位名叫赵恪的少年给出的答案,也无可质疑地盖住了众人的锋芒。

行文间旁征博引,针砭时弊,通篇策论下来力透纸背,叫皇帝忍不住从头到尾看了许多遍。

他捋着自己的胡须陷入了沉思。听说……这为少年英杰自幼父母双亡,贫寒人家出身,如今才不过十七岁?

本是为了重臣与世家的面子,在未曾看到殿试的考卷之前,皇帝便定下了今科的前三甲,如今真正见到了这位会元的大才,竟然觉得自己有些轻率起来。

思量了一阵之后,他抬手示意小内侍,将这位赵家郎君再次请进正殿,打算单独见一见这位少年。

赵恪并不慌乱,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之下,气度沉稳地随着内侍的脚步进了正殿,脊背挺直如山峦,朝在场的诸人一一行礼。

皇帝见他谈吐不凡,不似一众寒门学子那般拘谨,对这孩子愈发来了几分兴趣,开始倾身问起他的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