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页

这份报纸日期是昨天的,头版是讲国家大事,余思雅扫了一眼,将报纸摊开,逐步往下看,翻到第二版的时候,她惊呆了。

“c省一企业捐赠五十万物资援军”,配图是冯主席带着车队跟军区交接握手的照片。

虽然这篇新闻报道不如省报的位置好,占据大半个版面,但也洋洋洒洒几千字,详细报道了清河鸭捐赠物资的过程,后面还简单地介绍了清河鸭的来历,并细数了清河鸭自成立以来所做过的公益事业,文章的末尾给予了清河鸭一句非常高的评价“良心企业,为国为民”!

余思雅激动极了,捏着报纸的手都在颤抖:“没想到高市长你那天的一句戏言竟成了真,咱们清河鸭真的上了人民日报,在全国都出名了!”

高市长也很高兴,他当时觉得清河鸭的行为值得全国表扬,但没想到人民日报回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有了这个报道,清河鸭如今在全国都出了名,这个牌子是真正有机会走出c省了。

“有付出才会有收获,这是你们应得的,目前为止,清河鸭担当得起这句赞誉!”高市长肯定地说。

第116章

余思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放下了报纸:“高市长,你说找我有两件事,还有一件呢?”

提起另一件事,高市长脸上的喜色消了下去,突兀地问道:“余厂长,你对知青回城是什么看法?”

余思雅觉得有些奇怪,是上面政策要出现什么变化了吗?她记得知青就是这两年开始大规模回城的。

想了想,余思雅客观地说:“农村地少人多,现在很多地方基本上都还是传统农业,手工劳作,肩挑背磨,全靠人力,知青下乡并不能发挥他们本身的优势。甚至在有的地方会遭到社员的反感,因为知青种地不如乡下老农,还要将本就不多的粮食分一部分给他们。知青们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可能在工业领域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高市长听到这话深思了一会儿,叹气道:“你所说的也有道理,但各大单位用工基本上都已经饱和了,他们回来怎么安置呢?”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作为领导又何尝不知道知青下乡说是建设农村,在更广大的天地大有作为,实际上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目前城市吸纳不了这么多的年轻劳动力,如果有厂矿单位愿意接纳,有工作岗位,又如何不愿意让这些年轻人回来呢?

余思雅没接话,这样的大事,不是她一个年轻人能管得了的。

沉闷了一会儿,高市长直接向余思雅道明了实情:“小余同志,28日这天,云南知青请愿团代表踏上铁路铁轨卧轨示威,导致数条铁路大动脉中断,目前还在持续中。”

余思雅蓦地瞪大眼,震惊地看着高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