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页

天可汗[校对版] 西风紧 1940 字 2022-10-20

程千里道:“我们没法深入进攻吐蕃高原,只要吐蕃内部没有利用之机,终究是中原大患;而东北反复的契丹、奚占地不过数州之广,人口也少,没有实力对中原造出根本威胁。武备国策重西轻东才是正道啊。”

“程相熟知兵事,看法与我相同。”张说忙拉拢程千里,他沉默了一会又道,“为了稳定河北,须调返河东幽州两镇兵马;要保守营州不失,只能让安东都督府增兵。东北兵力权重太大,营州驻扎的健兵太多了。”

窦怀贞道:“榆关外多是胡人,咱们为何非得迁那么多人过去、驻扎那么多健兵?依我看,杜暹打下来营州也是功劳,封了一个边将征募边军就行了。”

“如果窦相公说的法子管用,营州何以多次易手,依附的胡人何以反复无常?”张说没好气地说。

在政事堂的看法里,攻占营州的负担显然比得到的利益要大,拿商人的话说就是亏本生意。不过攻占此地的杜暹都升官了,这项军事行动也得到了皇帝的承认,现在去翻案既得罪人阻力又大,反正不好办。

当然朝臣们并不认为开疆辟土有什么不对,只是以往在东北的进取都是以收买招降胡人部落为主、直接调兵驻扎为辅,利用政治和外交的办法来降低成本。去年起薛崇训及一众武将出身的大臣极力想在东北扩张,占领营州后区划州县迁徙百姓驻扎健兵,这种扩张和以前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正好当时吐蕃内乱,突厥被驱赶到漠北,晋朝外围的军事压力骤减,所以在营州的一系列行动没有什么问题迹象;这会儿西边吐蕃的局势稍有变动,问题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

眼下的问题,如果按照政事堂的政见有非常干脆的解决办法,健兵直接放弃营州,地方兵守得住就守、守不住丢了也属正常,毕竟那地方活动最多的是胡人,还没有汉化。营州失守会带来很大的牺牲,迁徙和被流放到关外的汉人一旦失去营州据点处境不容乐观;不过晋兵回防河北幽州一带就很容易,那里是汉民已有的土地,水陆交通便利,守卫的成本要小几倍。

另一方面,人们发现辽东气候寒冷,可那里的土地既可以游牧也可以耕作,对汉人来说就十分有价值了;只是迫于晋朝西面的军事变化,心急也不容易消化地盘。

利弊权衡显而易见,问题出在皇帝薛崇训身上,大臣们难以理解他为什么会对幽云之地如此执着。人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执念,薛崇训正是受了“安史之乱”及宋代知识的暗示,产生了很固执的意识;而他又是一个有实权的皇帝、独裁者,个人的见解对整个帝国的走向都影响很大。

不过现实摆在面前,东北面让步好像是最明智的法子,而为大局着想牺牲一些人一贯是人们可以接受的理念。如果真的要改变营州的策略,那些被流放的汉人以及迁徙的百姓将会怎样?杜暹的铁骑在营州屠戮胡人动辄万帐,风水轮流后的血腥不言而喻。

第四章 海天

冬季来临,吐谷浑这边更早已冰天雪地,冬天还特别漫长。伏俟城王宫里的慕容家和贵族们正坐在一块儿议事。

议事厅里沉寂了许久,慕容宣缓缓说道:“姐姐已封了晋朝的嫔妃,要不你去长安,也是名正言顺。”他好像是在自言自语,大臣们竟无一附和,这会儿显得有些尴尬。

倒不是因为汗王的威信不够,贵族们实在是不敢附和,这种事儿汗王作为慕容嫣的亲弟弟可以说,其他人却不能说,半句也说不得。慕容嫣本来是以前的权相伏吕的老婆,当时慕容氏权微,大相伏吕“挟汗王以令诸侯”,吐谷浑大部分贵族都投靠在伏吕门下,伏吕权势极大;后来伏吕倒下了,以前那些贵族该被铲除的铲除,剩下的还要继续生存在吐谷浑,虽然迫于晋朝的压力和慕容氏的崛起纷纷对慕容宣表示了效忠,但是慕容嫣作为伏吕以前的妻子,显然很多贵族更亲倾向主人家的慕容嫣。造成了现在的格局,慕容嫣只是个公主,在吐谷浑竟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不过她同是慕容氏的人,就算权势大,慕容氏的崛起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只要晋朝不倒的话。而慕容宣提出让姐姐去长安,也并非出于内讧意欲从姐姐手中夺权;真要那样的话,慕容宣也不会这样毫无准备地说出来,况且内讧起来他作为吐谷浑的汗王,实力也许还略逊于慕容嫣。慕容氏刚刚爬起来,姐弟俩的心还是在一块儿的。

再者晋朝在伏俟城驻扎有官员和少量军队,甚至有探子,慕容嫣名义上作为天子的嫔妃,她是绝对不敢有丝毫风言风语传出来的,更别说在吐谷浑有家室了。她这样一个处境,心不向着慕容家向着谁?夫家是晋朝薛氏。

汗王慕容宣没见大臣们有反应也不着急,便低头看摆放在面前的棋盘。慕容宣简直是个嗜棋如命的主,只要一坐下来,就算没人和他下,也会对着棋盘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