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页

刘备虽然有点不高兴和不甘心,但还是保持了理性的头脑,他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继续在油江口练兵。

曹仁当然知道刘备此举的用意,吩咐手下密切关注刘备的一举一动。

这天,王宝玉又被诸葛亮叫到了房中喝茶,诸葛亮面带忧色,半晌不说话,不时发出一声轻叹。

王宝玉连喝了两杯茶,还不见诸葛亮开口,便好奇的打听道:“先生,是不是又为南郡忧虑啊?”

“知我者,宝玉也。”

“先生,我也挺纳闷的,你不是对攻打南郡向来都是很有信心的吗,怎么又不主张打了呢?”王宝玉问道。

“南郡必须取之,但那周瑜非等闲之辈,兵多将广,半年尚未攻下南郡,足可见曹仁智勇双全,且粮草充盈,我方绝不可轻敌。”诸葛亮强调道。

“强攻肯定不行,但是可以用智取。”王宝玉道。

“此言有理,周瑜未打南郡之前,尚可强攻,如今却曹仁守城经验已胜从前,防备必然加强,若我方不能一举拿下,必为南郡所累。且主公实力较之孙权尚有差距,如何拖得起?”诸葛亮赞同王宝玉,凝重的点头道。

“我明白了,先生的意思是,还是得想个好法子,一举攻下南郡,不能像周瑜那样被套住。”王宝玉说道。

“正是如此。”诸葛亮点点头。

“那先生可否已经有了攻城妙计?”王宝玉问道。

诸葛亮摇了摇头,说道:“若有妙计,我怎会在家中长吁短叹。”

没有主意那叫我来干屁啊?王宝玉心中隐约有点狐疑诸葛亮的动机,果然,诸葛亮扫了一眼王宝玉,还是放低身段,赔笑道:“宝玉,你随军南征四郡,屡建奇功,此番攻打南郡,还是再帮我想个计策吧!”

王宝玉摇头像拨浪鼓一般,不满的说道:“我才不管呢!跟着打了那么多仗,除了一个将军的虚名之外,啥好处也没有,想想就让人心寒。”

“正如你当日劝我,凡事莫要着急,一切主公自有安排,且待时机。”诸葛亮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