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页

其实人家使臣当然是象征性的夸赞崔琰几句,毕竟当时他扮演的是魏王的角色。但是人一旦起了疑心,就容易越想越多,曹操想到自己的手下,十有八九都是崔琰提拔的,如果这些人念着旧情,搬倒自己好像也有可能。

古今帝王多半无情,而常人一念之慈却容易受到连累,崔琰当初放过了杨训,而杨训却给他带来了真正的灭顶之灾。

杨训也算是个清官,身无长物,曹操进爵魏王,他没什么表示的,就写了一封言辞非常谄媚的文章,盛赞曹操功德盖世,千古第一人。

杨训知道崔琰跟曹操的关系很近,将这篇文章先交给了崔琰。崔琰看得直撇嘴,这人变了,也太能溜须拍马了吧?

于是,崔琰大笔一挥,在上面写了一段评语:时乎!时乎!会当有变,任自为之!

崔琰的意思是,时间能改变一切,杨训变了,今后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做谄媚的小人。

第788章 征虏将军

当杨训的这封赞美稿放到曹操桌子上的时候,曹操开始看得还挺乐呵,心里当然也会有些想法,原来崔琰也没生出来火眼金睛,这通篇近乎谄媚的赞美之词可不太像是清廉之人写出来的,杨训已经开始有些变质了,崔琰就一点都没有看出来?

可是当最后的评语映入曹操眼帘的时候,他顿时勃然大怒,以为崔琰这是在教训他。

说老子变了,我看你们才是变了呢,都看老子不顺眼!联想到崔琰曾经袒护杨训的表现,再加上龟兹使臣的话,曹操终于决定对崔琰不再留情。

几天之后,崔琰被冠以“腹诽”这个莫须有的罪名收监,崔琰至始至终没有叫冤,平静的接受了一切,他觉得自己一片丹心,曹丞相一定会想明白的。

然而等了一天又一天,崔琰的头发全熬白了,眼神也都不好使了,牢房始终没有传来曹丞相释放他的佳音。崔琰最终死在了狱中,死时产生了幻觉,看到了曹操亲自来请他出狱,并一再道歉。

一代清廉之官,却因为一句评语,落得惨淡下场,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桩冤案。

由于修建王宫等事情繁杂,曹操事务众多,没个闲工夫,王宝玉也没去打扰他,耐心的等待着。随着六月来临,王宝玉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到来了。

曹操召集文武群臣,正式宣布王宝玉任征虏将军一职,统领十万大军,北伐乌桓、鲜卑。跟以往不同的是,王宝玉不再是随军参谋的职务,而是实实在在有了兵权。

这件事儿刚一宣布,就遭到了众多人的反对,原因非常简单,王宝玉如今位居巴公一职,又拉拢了不少人,如果他带着这些兵马在北方独立了,那将是朝廷的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