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7页

曹丕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彝陵的高人扎堆,要是都替王宝玉效命,岂不是天下大乱。不管王宝玉出于何种目的,有了这份保证,反倒是对王宝玉有所牵制,不禁打趣道:“王宝玉作茧自缚,聪明却被聪明误。”

随后,曹丕命人取来了玉玺,盖章的时候却犹豫了,不满道:“王宝玉这厮欺我,天下我已有其二,怎将刘备、孙权写在前面?”

“圣上,勿要拘泥于此,刘备乃王宝玉义兄,孙权又为其亲属,如此这般,只为给二人脸面。其本人为此宣言倡议者,故尔落名最后,只为礼数,实则并无大碍。”刘晔急急的说道,眼睛盯着玉玺,唯恐曹丕为了脸面不盖章。

罢了,第三还在王宝玉这个老末前面呢,曹丕最终还是在四份宣言书上都盖了玉玺,亲笔签上了大名,彝陵的信使表示,待到各方签约完毕,会立刻再给曹丕送来一份。

其实曹丕答应如此痛快,除了多份保障之外,也有自己的打算。曹丕觉得王宝玉这也算是有求于他,犹豫了片刻后,还是决定履行对张辽的诺言,派出一行人,捧着张辽的灵位,送往彝陵。

以曹丕的脾气,也没给王宝玉写信,如果王宝玉拒而不收,那九泉之下的张辽可就不能怪罪朕了。

信使一刻不停,又赶往了建业,见到了孙权。一看到这份所谓的宣言,孙权也忍不住笑出声来,王宝玉这小子就是另类,居然搞出这种稀罕的事情来。

不过,能跟曹丕、刘备两位称帝之人并列一起,孙权觉得不亏,反而还自我感觉良好,荣耀无限。孙权又没用什么修行人,立刻麻溜盖章签名,表示同意。

随后,信使又马不停蹄赶往了白帝城,刘备不知道王宝玉搞什么把戏,不想签字。诸葛亮则提醒刘备,宝玉此举,却是为了大哥着想,用以牵制曹丕,毕竟曾经上庸三郡的失守,就是由异士胡昭而起。

刘备知道这是诸葛亮向着王宝玉说话,自己那四弟心肠不坏,但也没好到处处为别人着想,只不过觉得盖章签字没什么坏处,便取出来玉玺逐一操作。

最后,刘备自己留下了一份,信使则马不停蹄,分别将签署好的文件送给了曹丕和孙权,事情重大,牵扯的还都是大人物,不过能如此顺利完成使命,信使心中十分骄傲,办妥之后,立刻返回彝陵交差。

王宝玉鼓捣出的这份联合宣言,正是接受了陌千寻和贾织纲的建议,襄阳和彝陵两场大战,修行人的神通让人触目惊心,绝非常人可以匹敌。

两个人一致认为,神通人士本不该参与战事,难以约束,一旦其中有人起了贪念,天下将会有更大的乱子,最终遭殃的还是老百姓。

王宝玉也不想用这些修行人参战,还不是司马懿先挑起来这个头。交战之中,王宝玉也领教了高人的厉害,万幸的是,他们都心怀良善,没有行下杀孽。

所以,王宝玉对于贾织纲等人的建议十分认同,当即便写了这份联合宣言,却省去了天诛地灭等词汇,毕竟发毒誓对自己不利。希望这种东西能有些约束力,却不能完全指望,一旦战事紧迫,只怕哪一方都会不惜一切手段。

信使不辱使命,将四方签好的最后一份联合宣言送了回来。王宝玉满意的重赏信使,让他下去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