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2页

“太尉,凡事讲究一个缘字,就好比迎仙台,总数不过一百零八位,再多一个都没有地方。既然上苍让文聘与我再度重逢,实在不忍心让他飘零在外。”王宝玉耐心劝说道。

陌千寻见王宝玉态度坚决,也只好表示同意,苦笑着拱手道:“所幸我等初始便追随宝玉,省去了像文聘这样的烦恼。”

众人会心一笑,最终达成一致观念,樊玉凤赞同道:“宝玉重义,厚德载物,才使得天下英雄趋之如骛。”

“宝玉,我可与甄宓商议,让她去一封信给曹叡,或许此事能有转机。”贾织纲道。

“索要文聘,未必不可行,相对曹叡而言,文聘除了固守边防,并无大用。”陌千寻说道。

“老贾,你让甄宓写一份信,我也给曹叡亲自去一封信,也不用说其他的原因,开门见山,直接索要文聘。曹叡要是不答应,引发的后果自负。”王宝玉打定了主意,拍板道。

半个月后,文聘回到洛阳,首先见到了司空陈群,回禀了此行经过,表明王宝玉聚集灵位,没有不良企图,他亲眼所见,彝陵含章楼的上方,确实有诸多雕像亮起,象征着英雄归位。

陈群有些埋怨王宝玉隐藏太深,他可是在彝陵生活了一段时间,竟然丝毫不曾发觉此事,不管怎么说,文聘能够回来,令陈群非常开心,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

随后,陈群找到曹叡,汇报了文聘此行得到的信息,曹叡深感惊讶,英雄归位,自然是好事一桩,但是,王宝玉还是无法洗脱利用此事招揽人才的嫌疑。

“朕以为,英雄归位,事关重大,暂不可再送灵位。”曹叡道。

陈群点头,他也是这么想的,谁知道王宝玉哪天不会将这件事公之于众,那将会引发更多人才投奔彝陵,甚至可能有人就图迎仙台上的一个位置。

就在这时,禁卫来报,荆州来了使者,请求密见圣上。曹叡心中疑惑,跟陈群不外,也没让他避让,随即命使者来见。

荆州来使进来之后,立刻呈上了两封书信,曹叡展开一封,正是母亲甄宓写来了,思念的话不必详述,甄宓信中告诉曹叡,孙孙穆儿一切都好,如今在天玄门中,受到了诸位大修士的保护。

同时,甄宓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儿子能放文聘回归荆州。

曹叡将信件收好,又展开了另外一份信,上面的署名正是王宝玉。信中,王宝玉希望曹叡能驱逐文聘来荆州,强调文聘已经老了,荆州不缺这种战将,念在文聘曾经有恩,他希望能让文聘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