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1页

“大人何罪之有?”

“不瞒丞相,那份假冒圣旨,正是出自于我,苟安唯恐受到牵连,已经投敌。李严罪该万死,恳请丞相惩罚!”李严道。

“大人请起吧!”诸葛亮微微叹气,让李严起身坐好。

仆人送上香茶,诸葛亮举杯道:“皆因我贪功求进,导致国中空虚,民怨四起。深知李大人征粮不易,还望原谅。”

李严顿时哭了,哽咽道:“丞相,两川已无粮可征,除非向官宦显贵下手,如此一来,只恐会有内乱。李严着实想不出其他办法,又无法劝说圣上,只能铤而走险,冒死伪造圣旨,将丞相调回。”

李严说着又跪了下来,含泪道:“李严铸下大错,无法弥补,无论丞相如何处置,绝无抱怨。”

“孔明考虑不周,令大人为难。”诸葛亮亲自将李严扶起来坐好,叹息道,“当年先帝将圣上托付给我二人,正是看中大人一片忠心,只可惜……”

诸葛亮话没有说完,李严已经明白,说道:“今日听到丞相的一番肺腑之言,李严虽死而无憾,待喝完这杯茶,我便去找圣上领罪。”

“大人为官多年,怎能不知,假冒圣旨,其罪当诛九族?唉,也罢,此事因我逼粮而起,大人辞官吧,我自会与圣上言明,不再追究。”诸葛亮道。

“谢过丞相!”李严如蒙大赦,不住叩头。

“再过几年,待此事平息,孔明自会酌情重新重用大人。”

“臣等着丞相!”李严声泪俱下。

趁着稀里糊涂的刘禅还没有反应过来,李严递交了辞呈,希望回乡务农,因为诸葛亮不上朝,众人不敢多言,在李严的一再恳求之下,刘禅最终答应。

费祎、蒋琬等人认为李严此举是避重就轻,随后纷纷去找诸葛亮理论,要求诸葛亮严惩李严,否则将来如何服众,若人人效仿,天下大乱!

诸葛亮对这些人一通斥责,法不外情,何必赶尽杀绝?众人却认为诸葛丞相向来大公无私,秉公处罚,为何独独在李严之事上却要网开一面?

诸葛亮则说,此事他也有责任,若是大家不服气,那就连着他一同处置了,岂不更好?众人无语,最终,此事在诸葛亮的坚持下,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