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3页

他们甚至连方位都搞不清楚,只是看到营中多有胡虏聚居,便沾沾自喜以为已经深入胡虏占领区,大功就在眼前!

淮南军法一直以严明著称,但若真有南北人家子弟投军,关照是在所难免的。这不是法令上能够禁止的,即便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还能持正,但一些枝节小事偏颇照顾在所难免。

所以如今的淮南军对于高门子弟投军,已经是极为谨慎的态度。即便是这些人的加入不足拉低整体战斗力,但士伍之间的高低差别也会引发许多纠纷积怨。

沈哲子已经在考虑,是不是定期组织一些夏令营之类的活动,专门面向那些亢奋热情无从发泄的高门子弟,让他们见识一下真正战争和军队是个怎样残酷存在,想必能够打消那些人不切实际的妄想,同时也能挑选出一些可用的行伍之才。

不过对于沈劲的请求,沈哲子想了想还是答应下来,但是就连给沈劲准备的优待方案都剥夺,打算直接将他们发送到最为劳苦的辎营先磨砺几个月再说,免得真正上阵时拿刀都无勇气和力气。

沈劲提起了桓豁,沈哲子又难免想起其兄长桓温,便随口问道:“桓三郎长居江北,不知其家如何了?往常可有通信?”

第0971章 慈父可嘉

虽然由于家世的原因,沈劲难免染上几分纨绔的习气,但父兄亲长俱是当世人杰,耳濡目染之下,也绝非愚蠢无能之流。

无论在江东还是在江北,他身边常有一些同龄的玩伴聚集,平日里待人接物虽然不会表现出什么差别,但其实内心里对每一个人也都是各有评价。

比如久来交好的陈郡谢氏谢安、谢万这两兄弟,沈劲虽然不喜谢安,但也明白其人确是禀赋出众,乃是身边少有的良才友人,真要比较起来倒是比自己更像是阿兄的嫡亲兄弟。彼此平常虽然不算亲昵,但真正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沈劲多半也会选择向谢安请教。

至于谢万,沈劲看似与之比较投契,但心里却明白谢万这个人表面光鲜,三分的才学能虚长出十二分的架势,平时玩闹欢乐尚可,但却不是能够相托大事的人选。

而桓豁这个人,或是因家道中落,或是本身性情如此,在一众友人中不算醒目,许多事情也都不争先。甚至如果不是沈劲的关照,都很难融入到这个小圈子里。

但是其人却刻苦执著,弓马技艺乃是一群伙伴中的翘楚,学业上虽然限于天分不高,但却肯努力,在馨士馆中距离业士都只有一步之遥。所以离开馨士馆对于沈劲等无心向学者自然无甚遗憾,但对桓豁来说却是一个很难的取舍。

在旁人看来,桓豁与沈劲亲昵,或是不乏阿谀。但真正与阿兄亲昵者才知,就连沈劲这个嫡亲兄弟在阿兄面前都少得嘉许,余者更不会因为沈劲的关系而被阿兄关照。桓豁肯放弃馨士馆学业这不失为一个良途的出路,多半还是为了报还沈劲过往的关照,不负义气。

所以,在沈劲看来,桓豁就是一个值得深交的良友。此时听到阿兄问起,难免要为桓豁美言几句,而且因为彼此关系亲厚,他对桓豁家事也颇有所知,便回答道:“桓三少年在外,与家中通信也不多。他家父执俱无,唯有长兄执家,那位元子兄得阿兄推举任用,家用倒是不乏……”

讲到这里,沈劲脑海中闪过一念,转而又说道:“早前我倒听三郎讲起他家长兄,桓三对这兄长倒是敬重,言是家兄不乏大志,早年困于家业所累才不得不闲任江东,但也时刻想要北进获功,如今家业已无为难,所以便弃了旧职转任北军宿卫中。元子兄何种人物,阿兄该是比我清楚,若其人果有壮志,阿兄还不如将他引到淮南,留在都中又有什么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