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页

茹瑺道:“我朝北征有几个艰难之处,臣以为是:找不到、追不上;战机不当时,还可能打不赢。

除此之外,官军不熟北面地形,只能沿着既定的几条道路进军,以免找不到水源;极大地制约了大军活动范围。又因不熟地形、不敢以小股人马深入,而以大军出征,粮草耗费巨大;因此不能久持,只能速战。”

茹瑺稍作停顿继续道:“洪武年间,官军在捕鱼儿海大捷。北元尚有大量嫔妃、官吏,尾大不掉跑不了;使得大明官军俘获北元近十万人之众!但今北元本雅里失汗麾下诸部,已去除元代官僚制度;大明官军,更不易捕捉其主力了。”

兵部尚书齐泰上前拜道:“昔日元朝末年,国内义军四起,元朝廷不能制。于是义军中谁称王、元军便攻谁。大明太祖皇帝文治武功、缓缓称王,终于一统天下,或因诸路义军不能制衡共存矣。圣上明鉴!

今番蒙古诸部,对我大明朝廷最有利的局面、是诸部不能统一;使其各自为政、相互攻伐,朝廷以便分而治之。

北元可汗衰微,其可汗名义的存留、并不能统一蒙古,反利于制衡诸部。臣以为,若是大明朝廷简单地以北元可汗为对手,恐非上策;攻灭其可汗之后,蒙古诸部可能会通过相互征伐、以强吞弱,而逐渐成为一体!那时更难以对付!”

“有道理。”朱高煦点头道,“不过蒙古国自去年底到今年初,袭扰我北边,烧杀劫掠无恶不作!本雅里失汗拒绝称臣,态度傲慢。朕若不御驾亲征,惩戒其罪,国威何存?”

他一脸正色,说道:“故朕已决意,从北方诸卫所调集步军战车、下旨诸藩王调出护卫军充实兵力,再从京营调集骑兵。集合大军之后,我军于今年秋季出发,反守为攻、进军北元。既能回应去年北元诸部、袭扰边境的不义之举,又能制止今年可能再有的扰边之害!”

朱高煦说出这番话之后,文官们竟然不反对了!

几个尚书经验丰富,都是些老油条。在朱高煦一番话里、他们似乎马上抓住了重点:下旨诸王调护卫军!

永乐年间,太宗皇帝先通过征安南国之役,调兵遣将,极大地削弱了南方诸王的兵权;太宗本来还想北征蒙古,再调走北方诸王的军队,只是没干成就被毒死了!

现在朱高煦继续太宗皇帝的干法,大臣们能不懂么?

而削藩,与朝廷诸文武的利益是一致的。现在皇帝一个人、就慢慢地开始干那件事棘手的事,大臣们省了多少风险、当然愿意妥协!

“亲征蒙古”的大事,刚刚还争得很凶;但忽然之间,大多数人似乎达成了一致。连户部尚书夏元吉,此时也不反对了。

齐泰率先作揖道:“圣上英明!”诸臣很快纷纷附和。

朱高煦当即轻拍御案:“就这么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