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9页

四川等地仍在观望,卫国公府韦家在四川,在军界威望很大;还有从北京布政使司逃到了四川,投奔韦家的王家,也是有名望的家族,而且与很多勋贵有联姻关系。

海外的海军基地、西美区、澳区也没有发声。

共和二相打算拉拢这些势力,然后北上与叛军会战。当然起义军也是这么想的,他们也想拉拢剩下的精锐部队和势力。同时双方在南方各地大战,进展缓慢。

因为官军选择地利,修建了战壕工事,调集了大量炮兵和初代装甲车驻防,这样的战场简直就是绞肉机,很难短时间分出胜负。战争烈度逐渐降低,双方都开始了此消彼长的拉拢离间。

朝廷方终于利用西方的战事、举起了民族主义的大旗。这是把双刃剑,以前朝廷就详细分析过利弊,但这时候管不了那么多了。

当时欧洲已打成了一锅粥,德益志与法国正在鏖战;德国的盟友奥斯曼参战后,却首先向矣及明国辖区大军压境,把明国拉入了战团。

二相政府向海外军镇发出了军令电报,命令就近的军港增兵矣及。当时南方的二相政府辖区内,工业能力大减,前线军需弹药库存严重不足,但二相政府依旧派出船队,向西线战区运送大批军火,以保住大明的势力范围。

一直以来明朝廷为了防止海外军力分疆裂土,军镇是造不出弹药武器的、更别说要求工业链更多的复杂重武器,所以海外军备全靠本土供应。

政府的一切公告都开始宣扬民族主义,以及大明的世界势力范围不可丢失,并且做出了很多佐证言论的决策。

而占据京师的起义军,做出的决定是首领登基称帝,并以诏书的形式下旨海外奉诏。当初京师方的想法,应该是想名正言顺、传檄而定;彼时大多数人还是没能改变传统观念,认为大明必须要个皇帝。但以结果来看,这是个昏招。

海外许多基地接受了二相政府的军令,开始调兵西援,当然也顺便接受了本土来的军火和军饷。韦家和王家领四川军力,加入了二相政府,愿意听从政府一切军政命令,并宣布进入战争动员状态。

虽然正面战场上,官军仍处于劣势,但大局上已经开始扭转。为后来的第二次大规模会战,创造了先决条件……

欧洲战场瞬息万变,不断有国家因为旧矛盾、被拉进了战团。

先是法国革命引起了国家间的战争,结果德益志在战争压力下政变,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优越论失控,全力开动战争机器,与盟国一起取得了西线优势,并在南欧、北非、阿拉伯地区全线扩张。

英、俄、东美等地区陆续加入大战。

战争初期,英法正在缠斗,本来是仇敌。因为东美地区爆发了独立战争,法国大力支持美洲,想削弱英国。英国人大为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