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页

诸葛亮连忙叫来夫人,黄月英是何等精明之人,一点就透,还尤其擅长这种工匠之事儿,立刻就动手做了一个,三个人连夜到院子里,这灯笼点燃后,慢慢松手,果然飞上了千米高空,一闪一闪,更像是颗流动的星星。

“此物传递信号无比方便!”诸葛亮激动的说道。

“既然在天上放飞,不如就叫做天灯。”黄月英仰望高空高兴的说道。

“不是太恰当,依我看哪,这灯下面有孔,又能照明,就叫孔明灯吧。”王宝玉看似认真的说道。

诸葛亮顿时一呆,黄月英却扑哧一声笑了起来,说道:“孔明,这是宝玉想让你立功呢!”

“宝玉,谢过了。”诸葛亮一拱手,有些难为情。

第二天一早,诸葛亮便拿着孔明灯去见刘备,说了这种传递信号的方法,刘备大喜过望,直夸诸葛亮未雨绸缪,思虑周全。

前面已经说过,刘备三顾茅庐并非毫无怨气,自然对诸葛亮不冷不淡,偶有下属讥讽诸葛亮也是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权当是替自己泄愤。如今见诸葛亮事事为自己着想,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也在逐步改变之中。

刘备又立即告知张飞,大事当头,张飞并不糊涂,放下对诸葛亮的不满,仔细记下,只要看见这种流动的星星,便立刻起兵接应。

万事俱备,两天后,刘备等一行人骑马离开樊城,乘船渡江而过,前往襄阳拜见刘表。

路上,王宝玉跟关羽策马并肩而行,关羽笑问道:“宝玉,貂蝉在你处可好?”

“二哥送来的人,岂敢慢待!”王宝玉道。

“此女并非一无所长,我自是不需要,赠与你却兴许可用。”关羽道。

“我怎么没觉出她有什么大用处,现在整日就是叠被哄孩子。”王宝玉愣愣的问道。

“莫急,尚需慢慢来。”关羽呵呵笑道,并不点破。

中午时分,浩浩荡荡的一行人自襄阳北门进入,守城官兵早已接到安排,自是畅通无阻,一行人先到驿馆住下。